长阳是一个土家族自治县。如果有人问:土家族有什么特点?或许可以答以勤劳、朴实、勇敢、能歌善舞之类的词语,这些都可能是对的。但我想说,土家族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共同拥有一种和善的心态。
有什么根据吗?有的。那就是长阳土家族聚居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地名以及附着于某些地名的传说、故事。地名好比一个地方的名片,附着于地名的传说、故事则让这张名片更美丽、更生动、更具个性化了。
长阳自汉设佷山县时起,县城几度建在都镇湾镇的州衙坪,州衙坪设过州,叫睦州,和睦相处的意思。都镇湾旧称同昌,共同昌盛的意思。放过盐水县县城的资丘旧称比兹,译成白话,也就是共同繁荣。虽然这其中有些地地名或许是官定的,但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和善心态的。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与地名有关的传说、故事,主要体现在劝人为善、助人为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方面。
我们先来看一则关于叹气沟的故事。
龙舟坪对河有一条小溪沟北注清江,这条小溪两岸陡峭,天开一线,此沟名叫叹气沟。为什么叫叹气沟呢?其中有一个传说,还得从远离叹气沟七八十里外的一户人家说起。当年,那户人家,住着大虎、二虎两兄弟,为争田界闹矛盾,以致打斗起来,弄到要到龙舟坪县衙门里告状打官司。于是,有一天早上二虎带了十多岁的孩子悄悄地上路了。大虎起床后听说二虎去县衙门告状去,心想,真是恶人先告状,官司是好打的么?便连忙上路追。二虎年轻气盛,跑得很快,来到一两岸绝壁之处,往下一看,冷风嗖嗖,雾气腾腾,道路险峻,瀑布轰鸣,小孩子不敢举步,二虎自己也胆战心惊,顺着峡谷看出去,竟自坐在路口发呆。这时,一条小山道上走过一个老人,这老翁银须白发,身轻如燕,挑了一大担柴禾如挑棉花般轻松,二虎忙站起身问道:“老人家,请问到县衙门去怎么走?”老翁说:“那你顺那之字拐的羊肠路,爬步步高的果酒岩,下吓死人的悬岩坎,走一步三滑的溜溜坡,过西沙古渡就快进衙门了。”二虎问:“没别的好路么?”老翁淡淡一笑:“哎哟,小兄弟呀,你想想这进衙门的路能好走么?”说完便挑着柴禾走了,边走边唱出一首山歌来:“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好汉见官三声哑,十打官司九破财,败了家产卖草鞋!”这老头儿真点化得及时,莫非是神仙?他想还请教几句,却不知那老翁一下子挑到哪儿去了。他把那老翁当作了神仙,望空拜了三拜,长叹一声:“唉─!仙人哪,您老点化得好啊,我不打官事了,我宁输给弟兄,也不输给衙门。”说完站了起来拉着小孩往回走。走过了救师口,又走过了峰山,他牵着孩子艰难地往上爬,上坡后在一个大山湾遇见了哥哥,两人抱头痛哭一场,和好了事。于是人们把二虎遇挑柴老翁、长叹一声的地方叫做叹气沟。二虎牵儿爬坡的地方叫做了牵儿坡,弟兄相见的地方叫做相见湾。这三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当然最有名的还是叹气沟了。
关于叹气沟地名来由不止一个,这里择取的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由于故事的背景是封建社会,所以“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有事最好“衙外和解”,弃恶扬善,和气生财。
土家族人的和善心态集中体现在一点上,那就是他们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长阳地名传说来看,土家族人对这一点是确信无疑的,正如古人所说,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善事虽小,有时甚至是无心而为之,但只要是善事,也当以善果报应。这是土家族人的和善心态之一。我们来看一则大堰乡感家冲古人墓的故事:
大堰乡感家冲没有姓感的。据说,原名管家冲。那为什么把管家冲叫成了感家冲呢?从前,管家冲有一位聪明美丽的姑娘,大约是姓管吧,还没有成亲,他所爱的心上人被抓丁打仗去了,而且一去永无消息,想必是战死沙场了。管姑娘从此忧郁而病,不久即撒手西去了。她父母把她埋在大路边,那是管姑娘的心上人被抓远去的一条大路。管家冲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年轻的穷小伙子,常常背脚打杵从管姑娘坟前过,那小伙子每当他背脚路过管姑娘坟前那道小石坎时,总是要把背篓往小石坎上沉沉地一趸,并习惯地叫一声:“哎哟,我的妈呀!”大概是叫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一次他歇下货习惯叫一声“哎哟我的妈”之后,他听到一个姑娘的笑声,“你不是来来去去都要叫我一声妈么,这样吧,我以后在阴间多保佑你,你哩,有了钱就给我打块碑,好么?儿子,也就算是你我母子一场的情份了。”背脚小伙颇觉蹊跷,看看旁边只一座小坟,想想自己每每在这儿一歇脚总要叫一声“哎呀我的妈”,觉得十分不好意思。说来也巧,打那以后,那背脚小伙情绪也好多了,身体也更健壮了,事情是百做百顺,他也迷惑不解,莫非是那年轻的“妈妈”在阴间庇护着他?他慢慢有了些积蓄,娶了妻子,生了儿子,做了房子,他本来就是个好心人,仔仔细细地为他的年轻的“妈妈”把坟修得漂漂亮亮,还真的打了一块“古人墓”的碑石放那儿,以表示对“妈妈”的感谢。因为那座坟的感应,管家冲就慢慢被叫成了“感家冲”。
背脚小伙不自觉地因劳累而在姑娘坟前叫了几年“哎哟我的妈”,原本算不了什么大善事,可是他做了,而且一做就是好多年,善虽小而为之,在土家人的和善心态里,背脚小伙该有一个好的报应,于是在“古人墓”的传说中,背脚小伙终于事顺了、人发了。
土家族人的和善心态并不局限人际关系,同时也惠及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如在“赶儿坡”的地名传说里,因父辈栽下一大片栗树林,栗林里就长出一株特大香菌,被儿子采回家后,化作一位美丽的姑娘与栽树人的儿子结了夫妻。最为典型的是高家堰镇白狗观的传说,故事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秀才带着一只白狗去赶考,行至高家堰地界,读书人想要“方便”一下,便迳直往密林中走去。读书人“方便”完毕走出密林,白狗一见,略显异端,围着读书人转,瞪着读书人想发问,可语言不通,撕扯读书人的裤脚,读书人又一阵喝斥,这里不妨作一个推断:白狗有一句话想问:“你的银子呢?”读书人的银子是装在一个布口袋里的,而且每天住店、开饭都与这口袋息息相关,你这一丢了口袋,今后可怎么过呢?白狗终于只能疑惑而无从表达。读书人继续走路。读书人先是发现白狗不在身边了,他却不甚在意,因为他知道,即使他走三天路,那伶俐的白狗也能够准确无误地闻风追来。继而读书人发现银子不在了,这可不得了,但丢在哪儿他吃不准,因为他已离开白狗后走了几十里路了。从此,读书人没了白狗,也没有了银子,但读书人却有了一路的穷苦、一身风尘地进了考场。穷秀才赶考,十考九好。他高中了!虽非衣锦还乡,却终是衣食有着了,一路鞍马车船,重过高家堰,这儿是他悲苦路途之始,他自有一番感慨。感慨之余,忽而想起了那日方便之处,莫非那银两落在那儿了?旧地重游,果然。银两还在。更令他惊讶的是,绕银两半周,一具白骨,它还在护卫着主人的银两,虽死无憾。读书人眼湿了:“好白子,你太忠实了!”读书人又添了些银两,买了口棺材,把白狗葬到一座高高的山尖上,并于旁修了一座小庙,取名“白狗观。”
波斯诗人萨迪说过一句刻骨铭心的话:圣人一致认为,重义的狗胜于不重义的人。白狗观传说中的白狗最后用生命证实了它的忠实,秀才用修庙宇纪念表明他的敬意,土家族人以和善的心态持续着故事的传承。
白狗观的传说,也许确有其事,也许有添油加醋的成份,如属后者,人们也常因传说的美丽不去深究,正如牡丹开花不结果很少有人责难一样。不过高家堰过去确有一座居于岩峰之巅的小庙叫白狗观。
与上例相类似的故事是关于偏岩的地名传说,一个子虚乌有的传说,一个好心眼儿的狐狸精的传说。
在丹水由高家堰流入津洋口镇的交界处,有个地名叫偏岩,古周(古老背至周府口)省道线上最大的桥梁偏岩大桥即在此处。传说偏岩原来不偏。因为峨嵋道人在寻找一只狐狸精的时候把岩掀偏了的。当时四川遭了大灾,皇上开恩,发放了一些救济粮,可是雷公大,雨点小,落到百姓头上没得了。有的不仅得不到救济粮,反而还要强迫交租纳税,一些农民走投无路,成群结队出川要饭,沿途饿殍不计其数。几个饿鬼在偏岩嘤嘤而泣,念念有词:“唉,人这一辈子呀就是个菜子命,落在肥处就碰上个清官,落在瘦处就碰上个贪官,我们可真死得冤,皇上的救济款子,救济粮,全成了贪官们的雪花银子啦,天下终是清官少啊。”说话无意,听者有心,岩缝里藏着的一只狐狸精听见了,心想,他饿鬼说的也是,我何不化作一个清官去四川干几年,让老百姓少受些苦也是乐事啊!狐狸精去四川到一个十分贫困的县份当上了七品官。它当然是一位清官了:它把皇上发放的救济款子、救济粮如数地发放给灾户,一颗不留,一钱不留。送礼他不要,请客他不到,陪舞他不跳,这一来可把四川人给弄糊涂了,这是哪路神仙下凡来了?此事惊动了峨嵋山上的一个道人,这峨嵋道人有点法海和尚管闲事的爱好。他下山一看就明白了:这哪里是什么清官,分明是个金不要银不要的狐狸精。但他不好明里下手,怕得罪了当地百姓下不来台,于是使吹阴风、放暗箭,射伤了狐狸精的腿,别人不知,狐狸精自己知道。它这才知道清官难当。便悄悄改装,拄着根竹棍一瘸一拐地自四川逃回湖北。峨嵋道人死追不放,他在狐狸精的竹棍里偷偷给塞满了石灰,狐狸精每走一步就留一点石灰印记。这石灰印记到了偏岩就没有了。可好事的峨嵋道人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便把偏岩一层层往起掀,看狐狸精藏到哪层岩缝里去了。可总是没找着。就因为那峨嵋道人多事,把本来端端正正的岩石一层一层给掀偏了,于是就有了偏岩这个地名。
这种狐狸精的故事,无论最先期的创造者还是后期的传述者心里都明白:故事是虚构的,但却是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折射和反映,即在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状态下,清官委实难当!偏岩地名传说中峨嵋道人和白蛇传说中法海和尚一样,站在邪恶势力一边,维护了当时官场的阴暗,传说的创造者与传承者都拿他没有办法,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说,多事的峨嵋道人把山岩一层一层都掀偏了,终究没能找到那好心眼儿的狐狸精。
在土家族人的和善心态里,助人为乐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比如神仙可以借钱物给穷人,津洋口镇的梳妆台传说可以借到桌椅板凳,榔坪镇的骡马洞、渔峡口镇的佐钱洞可以借到钱,后来都因为有借无还而借不着了。所以,一方面是要助人为乐,另一方面也要有借有还。
在助人为乐的众多地面传说中,关于九猪槽的地名传说是十分感人的。
资丘镇中溪河与天池河交汇处,有个叫九猪槽的地方。关于九猪槽有一段十分美丽的传说。中溪河边有户人家,家里只有一位老人。一个雨天的傍晚,老人听见有人敲门,老人连忙开了门,见是一位过路的年轻人,提一小口袋东西。忙问道:“年轻人,有什么事吗?”年轻人连忙作揖打躬:“唉,老人家,我要过河,偏偏今日水深,我又不识这里的水性,能不能麻烦您,让您的孩子帮助我淌过河去?”老人说:“不瞒你说,我本有两个儿子,都很孝顺,都喜欢帮人个忙,可是,两个儿子都在帮别人过中溪河时淹死了,天老爷为何如此绝情,竟给我一个儿子也不留。要不今天还可以帮你过河。”“哦,原来如此,”年轻人说,“对不起,我不该勾起您的伤心往事的。那我还是一个人过河去吧。”老人说:“不,我来背你过河。”年轻人喜出望外,连声谢道:“那就谢谢了!我也没什么可表谢意的,这一小口袋果子,就算是我的一点心意。”一个执意不收,一个执意要送,好在也就是一些果子,老人推让不过,让年轻人给留下了。老人回到家,关门睡觉了。第二天起来,想起了那只年轻人的小口袋,看是装的些什么果子,他解开往外倒时,才发现那里面全是银子,倒出来不多不少,刚好九猪槽。于是这地方就叫了九猪槽。
这是一则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土家族人和善心态、助人为乐的地名传说。传说充分展示背人过河的老人的善举,同时也在传说中让这种善举有善报:让背人过河的老人得到了九猪槽银子。换个角度想想,这也可能正好是土家族人的和善心态所产生的良好愿望。
对善举的祝福和对恶行的鞭笞是土家族人和善心态的两个方面。宋代歌谣说:锄一恶,长十善。在土家族人的和善心态里是不会忘记这一法则的。请看以下几则地名传说:
第一则:赵家堰。赵家堰确实有一口不小的堰。顾名思义,周围应该姓赵的多,可恰好相反,不仅不多,两三里内似乎找不出姓赵的人家。那么姓赵的到哪儿去了呢?传说很早很早以前,赵家堰确有一户姓赵的人家。赵家所居住的地方正好是现在赵家堰这口堰塘的位置。这户赵家有一个儿子,自小傻里傻气,赵家知道不好结亲,便给他引了个童养媳。又叫小媳妇。赵家小媳妇运气不好,落到赵家开口则骂,动手即打。赵家养了一只小黄狗,小黄狗的命运似乎比小媳妇好一点,大胆吃食,放心睡觉,大胆地跑跑跳跳,大声汪汪吠叫。它有两条好处,一是有些同情心,小媳妇偷哭时,它静静地挨在她身边看着她。二是绝不打“小报告”,存些中庸之道。一天清早,小媳妇起床梳头,小黄狗莫明其妙地来咬小媳妇的破裤脚,这时小媳妇把梳子掉在地上了,正要去捡,小黄狗衔了就往外跑,小媳妇急往外追,刚追出大门不远,忽然间闷雷般一声响,赵家的房子陷进地里去了,塌下去一个巨大的土天坑,而且这土天坑里又慢慢地积起水来,成了个巨大的堰塘。因为塌陷下去的这户人家姓赵,因此人们把这口堰塘叫做了赵家堰。除了小媳妇和小黄狗,赵家全没了。后来赵家堰一带说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便常以赵家堰恶待小媳妇的赵家为例。
第二则:王子石。据传,王子石附近有一王子,此王子别无能耐,专会使人们的农田里长草。此王子日间不见身影,与农人相安无事。可一到晚上,神不知鬼不觉,王子却把数不清的千奇百怪的草子撒到田地里,于是人们给那个王子起名为“草王子”。当地农人就想方设法锄掉这位草王子。支铁猫子、挖陷井、喂狼狗,……无一凑效,因为压根儿就见不着那位草王子。那一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那时离王子石不太远的地方有一座寺庙,叫做“攻玉寺”。乾隆皇帝也是慕名而来。乾隆皇帝虽是微服出访,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乾隆皇帝微服出访攻玉寺的消息还是传到了农人们的耳朵里,农人们来到攻玉寺,请攻玉寺方丈向乾隆皇帝求援。乾隆皇帝自有法力让草王子现身,但草王子拒绝前往攻玉寺臣服,因为他只知道招见者仅是一攻玉寺普通香客。于是乾隆命侍从武将射杀草子王。武将受命,一箭射去,攻玉寺距王子太远了。宝箭中途落地成山,至今叫宝箭山。乾隆皇帝不语,一把夺过侍从武将手中的弓,手起弓飞,草子王终于被乾隆皇帝一弓扫下王子石摔死了。王子坠岩处,至今叫王子石。
第三则:白果树。贺家坪镇老虎冲村有一根白果树,这根白果树已有几百年的高寿了。白果树的下半部分被火烧过,还留有大量的炭黑痕迹。被火烧过的部分慢慢长出一些奶状突出物,长可数尺,不过当地百姓不允许它长得很长,长一些时候便被人用刀斧把它削短了,因为当地流传着一句话:“白果树的妈子长得杵起地,覃侯伯又成器。”他们不想让覃侯伯又成器。不知过了多少年了,人们嫉恶如仇,良知在心,刀斧在手,看来覃侯伯是难以成器了。很久以前,贺家坪出了一个人人怕、人人嫌的人,这个人就叫覃侯伯。覃侯伯有三大:身坯大、力气大、嘴巴大。传说他身高八尺,一只手提一块磨盘跑跳自如。当时秭归有个有名的杜大砣,杜大砣的拳头有升子大,杜大砣的拳头在覃侯伯的嘴巴里左转右转碰不着覃侯伯的牙齿。覃侯伯的德性不好。白吃、白喝、白拿、白要,谁也奈他不何,更有甚者,他要和谁家女人睡,谁也拒绝不得,谁要是对他稍有言语不周,他便报以拳脚,轻则折肱断股,重则致命。因而大家把他视为禽兽。覃氏宗族更视他为害群之马,太损害覃氏宗族的名誉了。于是由覃氏宗族族长出面,导演了一出火烧覃侯伯的活剧。有人有找到覃侯伯:“听说你力气很大,我们族长想看看你力气到底有多大,你能不能把老虎冲那棵长着的白果树背起来?”覃侯伯说:“行。”人们都去看覃侯伯背白果树,一根棕绳把覃侯柏捆在白果树上,族长便说:“侯伯,平日里你作恶多端,今天你就自食恶果,来人,弄点柴火,打发侯伯上路!我想亲眼看看你显显本事。放火烧!”覃侯伯死也不明白,其实这把火是他自己平日里一星半点积攒起来的。他在烟火里烧得大喊大叫:“你们不得好死,你们等着,白果树的妈子长哒杵起地,我覃侯伯又成器……”覃侯伯被烧死了,白果树真的长出了妈子,只是这妈子长一截被削一截,人们似乎永远不许它长得杵起地。
以上是关于赵家堰、王子石、白果树的三则地名传说,三则传说表达了一个共同主题:恶有恶报。其中赵家堰关于虐待小媳妇致陷地亡恶的事可能仅仅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因为有兰家堰、郑有堰诸说并存,该传说便成了可用以贬恶扬善的活动教材。王子石的传说更是无从考证,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未必到过弓赢寺,更不可能把一张弓甩出十里开外,还准确地打杀了草王子。为了贬恶扬善,为了打鬼,借助钟馗,乾隆被当了一回钟馗。白果树的传说有籍可查,贺家坪覃氏族谱有记载,白果树下有碑文,碑文说:“众心忿其忤逆,乃缚公于白果树,与所乘马俱焚。”我以为纯粹的传说比可考证者更能体现土家族人贬恶扬善的和善心态。
故事很多,如和尚行为不检点,而遭致敕火焚烧盐井寺、带剿凤凰山的故事;白莲教义军于老虎口击杀官军头目朱海青的猪(朱)落虎口的故事;赌徒输掉女儿将女儿沉潭的扒儿湾的故事;观音化作气丐考察民心送来清泉一碗水(长阳有6个一碗水地名)的故事等,这里只能挂一漏万,略举几例而已。
透过以上若干长阳地名传说、故事的介绍和分析,大致可以看出:劝人为善,这是土家人的和善心态之一;助人为乐,和善心态之二;善当善报,和善心态之三;恶当恶报,和善心态之四;和睦相处,和善心态之五。
当然,和善心态不只是土家族人所特有,因为土家族也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五十六朵花之一。而且土家族人的精神风貌也远不是“和善”二字所能一言以蔽之的。这里只能是从众多的长阳地名传说中抽取贬恶扬善的一小部分以研究土家族人的和善心态。对少数民族地区地名传说、民族心态进行一些联系性研究,对于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和一个强大的中国或许是有些益处的。
本文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333ff00101g886.html